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歌唱新思路04-任務導向思維下夾縫求生的學習成長空間



歸納而言,我覺得問題的徵結就在於詩班的服事和一切的思維均是任務導向的,而非成長導向的。這種情況原本是無可厚非的,本來成立詩班就是為了獻詩,開音樂會以達到崇拜或佈道的目的,而有限的時間和其他資源, 當然必須優先用在這上面。問題是,許多好的音樂作品,若沒有一定的底子和訓練是不可能唱的好的。但是目前的情況,卻是大多數的詩班班員都是和我類似,只能從練唱時指揮老師們遇到問題時的講解或糾正,"順便"學一下。即使偶而會有訓練講座,也往往是"專題"式的,很少有完整的,系列化的,自淺到深的,針對個人需求的學習機會。長久下來,當然詩班班員會在應具備的能力或觀念上有些"缺角",而這些"缺角",其實反過來大大的影響了詩班要完成任務的效率。請回想一下,我們大部分的詩班練習經驗裏,在處理音準,拍子等基本問題,和真正在做音樂處理所佔時間的比例各佔多少呢?

另外一個大問題,是關於聲音的訓練。聲樂訓練是一項極高度專業,卻又非常容易被忽視的環節。試想一個聲樂主修的學生受專門老師一對一的訓練,拼命的磨了四年,還不見得能學的通透,更何況是一般的詩班班員, 若本身有一些發聲的問題,又怎麼可能透過一點點的發聲訓練,或是老師聽到問題後的三言兩語,就有辦法改善的呢?所以問題通常是繼續存在著, 更不幸的是為了求合唱聲音的和諧性,我們必須在許多有問題的聲音中打混仗,結果是我們也一直無法用正確的方式來用我們自己的聲音了。而問題的根源,也在於聲音訓練的成長導向機制的缺乏。

還有,在任務導向的思維下,訓練團員的動機是為了任務的達成,而不是團員的成長,也就是說,效果達到,任務達成了就好,團員有沒有學到東西,不是那麼重要。有位朋友曾提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如果目的地是一個高台,仙人指揮會說:飛上來啊,來,相信我,飛行很容易的....另外一種鐵血指揮,則是意志堅定的在山腳下拿棍棒不斷的揮舞:上去,上去!管你用什麼方法,就是給我上去....團員們在一陣混亂中千辛萬苦的上去了, 卻還是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當然這兩種是最極端的典型,相信絶大多數的指揮老師還是會盡最大努力兼顧團員的成長,是的,"兼顧"

不,我不是要否定任務導向這件事情,它在實質上絶對有存在的必要,我只是想提醒大家,既然絶大多數的詩班或合唱團的成員都不是音樂科班出身,那麼,光向神求好手的加入是不夠的,必需要加入具體而按步就班的行動。 一個"成長導向"的機制是必需的,是該被正視的,是該與"任務導向"分流,而積極的整合資源,"特地"去做的。
下一篇我會試著對"成長導向"機制提出一些想法。這些想法或許仍不十分完備,寫下來是想幫助自己和大家就這個問題做更深入的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