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歌唱新思路08-結語


基督教會在現今強大的功利物質文明社會中已成為少數,而傳統詩班在已經不知不覺以通俗文明為唯一標準的現代教會中又是少數中,聲音越來越微小的少數。尤其像台灣這種實用主義至上的地方,受正統音樂訓練的學生越來越少,音樂科系學生中基督徒所佔的比例更少,而基督徒音樂系學生畢業後能以音樂服事神,甚至直接從事音樂相關工作的人,都在以驚人的比例減少中。在這種情況下,若再不發展一套有效的訓練機制,不僅現在在唱的人無法突破瓶頸,以後願意加入的人也只會越來越少。我們所面對的爭戰需要精兵,而若沒有有效的訓練機制的輔助,兵員將無以為繼,而殘存的老兵只能孤立無援的力竭而死。

在環境逆流中,若不向高處上行,就只能隨波逐流。今日在台灣教會中的詩班的服事,也正面如此的景況。這或許是因為過去我們太把檢視服事果效的眼光,完全擺在的完成,而不是的造就上。成長導向的概念,正是希望我們把注意力從如何結果子的思維轉回到如何紮根的根本層次來,因為樹若栽在溪邊,它就可以按時結果子。過去我們各自努力的拼命挑水,想要成就一個個孤單的小綠洲,卻常不敵沙地上烈日曝曬的速度。是時候一起來想想,要如何集中力量,互相配搭,建設起灌溉的溝渠了。

歌唱新思路07-執行成長導向機制的輔導團體之建構


如何形成一個可以執行成長導向機制的團體?首先可能要先招聚一批認同成長導向理念的人。這批人中間可能包括有專業的音老師,聲老師和具有開發潛力,而願意永續學習的人。初期的模式,可以從像類似聲樂小組的方式開始,而運用成長導向的精神來運作。等人數漸漸增多,可以發展成一個聲樂團契,不斷的磨練學習,彼此觀摩。其中,在學習中成長至一定程度,且受過評鑑已具有相當能力的人,可以開始擔任互助小組的組長,或是以輔助老師的方式成為訓練員。訓練員必需依據老師的指示來完成對訓練對象的幫助。每次的聚集,老師檢視每個人的進程,給予個別建議及功課後,就分散下去由各訓練員在平常協助受訓者完成指定功課,以待下一次的驗收。而評鑑表和訓練紀錄可以在其中成為溝通指引工具,及激勵學習者向前的動力。聲樂團契所操練的曲目可以是獨唱曲,重唱曲和合唱曲等不同的搭配,在其中精進契友個人及與別人搭配的能力,及較為全面的音樂觀念和能力。

等聲樂小組或團契的成員經過學習成長到一定的階段,就可以用類似成果發表的方式,舉辦音樂會、參與佈道會、聚會的獻詩,或到各教會巡迴,以推廣成長導向的理念。需注意的是這樣的任務要避免受到我們已經根深蒂固的任務導向思維的影響,而變成巡迴的行程反客為主的干擾到成長訓練的節奏了。

接下來,部分已裝備完全並願意委身的同工,就可以開始與教會或合唱團合作,支援或協助建立該團體的成長導向機制。當經驗慢慢累積,輔導成效也開始受到肯定之後,就有機會成為一個全職性服事的事工,而更加提昇服事的品質。

這樣的一個全職性的服事團隊,也可成為一個優秀的詩班示範及訓練團隊,讓更多人體驗什麼才是好的歌唱,什麼樣才是好的敬拜。它可以進入已經不再接觸傳統聖樂的教會內舉辦講座或參與崇拜,讓信徒體驗到敬拜神不是只有敬拜讚美的單一模式,而感召弟兄姐妹們願意投入成長導向的訓練體系中受栽培,之後就可以在該堂建立聲樂學習小組,進而成立詩班,收復聖樂的失土!!

當輔導人數越來越多之後,為了能有效管理個人的評鑑及訓練紀錄,並即時反映給每個相關的人(老師、訓練輔導員、個人),網頁資料庫的資源應適當的被引入。而網頁資料平台,其實也是整合資源的一項強有力的工具。除了管理和即時提供資料外,更可把累積的訓練精華轉換成線上教材,讓一部分的評鑑及訓練工作可以透過網路來進行,減少成員們交通往返及聚集時間交集不足的問題,也可以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成長訓練體系。若能適度加入社群概念,如學習進階了,或擔任某些義工工作可以給予獎勵點數,累積奬勵點數則可以換取更多的資源使用權限,如課程學費的優惠,音樂會票價折扣等。總之,網站可以成為滙集資源,提升效率,宣傳推廣的強大平台,值得好好研究開發。

是的,整合也是這項事工的一大價值,在訓練上的資源整合,不僅可以大大的提升訓練的效率,產生更多良好裝備的詩班班員,使偉大作品被完整呈現成為可能,整合的本身也可以在這個個人主義盛行,各種勢力山頭林立,彼此角力的時代成為一個真理的見證,不是表象下的齊一,而是各自向下紮根,完整成長之後,又仍願在主裏謙卑的合一。

歌唱新思路06-成長導向機制實施的可能態樣—由現有團體執行


成長導向機制的存在要從無到有,若由已經有一些具體資源的現有團體開始做,可能比較有立竿見影的機會,至少在共識的達成部分,同一團體內的門檻應會較低。

首先,可以由指揮或音樂總監等召集相關同工來擬定團員能力評鑑準則的內容,並就該內容制定針對個人的評鑑表。評鑑準則可視該團曲目及團員的狀況作調整,可以參酌過去練唱時常發現的問題,以及現在及未來的曲目需要的能力歸納分析後予以條列化。

評鑑表除了條列應有能力之外,還應該包括對團員個人特質的觀察項目,例如團員的聲音特色,目前音域等等,與能力檢定結果組合成可以幫助訓練員和團員自己認識自己優缺點的資訊。在進行評鑑前,應該讓團員了解評鑑的目的不是要替團員分級、打分數,而是要提供一面鏡子,一個反饋機制來幫助團員成長。評鑑的方法可以多元化,例如可以指定評鑑人員在練唱時直接觀察記錄,或是定期開評鑑會,或是分訓練小組,由小組長在訓練過程中觀察記錄等。


評鑑之後,就可以分析歸納評鑑的結果,來擬定訓練計畫,適當的分組訓練和外部資源的運用可能是必要的。若有可能甚至可成立互助小組,藉由組員互補長短,互相提攜。總之就是妥善運用資源,該每個人知道自己該學什麼且能得到及時的幫助為原則。

訓練記錄的保持和維護工作也是重要的,假以時日甚至可以累積成由淺入深的系列課程,讓新手入門時也比較不會茫然而畏懼。

現有團體要自行發展及執行成長導向機制,其中最大的難處可能還是在其本身的任務導向特性。以現況而言,幾乎所有現有團體都是任務導向的,而任務的完成幾乎已用掉所有的資源之後,剩下可以順便來做團員成長的力氣幾乎已不能有什麼具體成效了。如果要任務型團體放慢對目標前進的腳步是不可能的話,成長導向機制要真的能成型並發揮作用,可能還是得寄望以實現成長導向為主要任務的專門機構或團體的成立。下篇我就來探討一下可以怎麼開始。

阿公的親筆信

這是在父親過世之後, 在他的書桌抽屜裏發現的一封陳舊的信. 父親並沒有保存信件的習慣, 可見這封信是他刻意留在身邊的.

 寄信的時間是民國五十二年十一月, 而根據阿公的故人略歷, 他在當年的6月發現鼻癌而至台大醫院治療, 在同年9月返回故鄉, 所以這封信是在他回鄉療養之際, 寫給時於六甲牧會的父親的.  當時哥哥宇信還沒滿周歲, 在信中可以看見阿公時時在掛念著他的長孫和父親全家.  另外, 他有提到自己的眼睛狀況已有改善, 及一些家人的身體狀況和醫藥費的繳付情況, 可見當時除了阿公自己生病, 家裏也是狀況不斷. 然而接下來的一段文字, 顯示出在逆境中對神的信心:
...我們苦難已經過去, 幸得上帝之愛顧與憐憫, 保持我們的家庭時常讚美主, 感謝主無息.  至今以後, 願上帝祝福於我們的家庭, 願上帝早日賜我身體復原, 可以為主做活的見證....

十幾年來, 每次拿出這封信來讀, 都給了我無比的激勵.......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故陳公坤聰執事略歷(錄自逝世十四週年追思禮拜程序單)


陳公民前351日出生於田中鎮大社里。父陳國富,母卓毛。
    民國12328畢業田中國校後,因家貧在家鄉做小生意,幫助家計。民國175月往宜蘭縣冬山鄉同安醫院為藥局生。民國193月回田中石油商行當店員。民國205月在田中茂仁醫院任藥局生,計五年之久,職中勤習醫學、藥學,離職後到各地行醫為業。民國2112月與張碧蓮女士結婚。
    陳公平常熱心傳主福音,常以腳踏車在田中、北斗、二林沿海一帶鄉鎮行醫,一面治病一面傳福音,引導多人歸主。
    有關為主事奉經歷如下:
民國17年擔任田中教會主日學校長職。民國23年擔任田中教會執事兼任佈道隊長。民國4710月受嘉義中會聘請為囑託傳道師,開拓椬梧教會。民國489月開拓台西教會。民國495月任四湖教會囑託傳道師四個月後轉崙背教會佈道二個月。民國503月回田中教會之支會成功佈道所為囑託傳道師。
    民國526月因患鼻癌住院台大醫院,接受開刀及鈷六十放射治療。912回鄉,但病況未得好轉,至民國53107下午825分蒙主恩召歸天,享壽57歲。蒙召歸天之前曾數次得見救主及天使榮光的顯現,病體雖然痛苦,信心卻愈發堅固。一生跟隨基督,打了美好的仗。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歌唱新思路05-整合性的能力檢視及個人化的訓練

前文中所以使用"成長導向機制"的講法,是因為我認為要實踐"學習成長導向",資源的整合和有效運用是關鍵,所以我試著提出一個可能的運作脈絡供大家參考。

第一要思考的是,究竟一個詩班班員該具備些什麼?該要有哪些能力和態度?這個問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如果能夠透過開始思考和實際運作後漸漸形成一個共識,一套明確的準則,則資源的整合和運用就會有一個可資運作的基礎。

當達成共識的準則出現後,就可以根據準測來檢視個別團員應加強和學習的方向,使每個人知道自已該學什麼。這種檢視機制是非常重要的,人通常是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後,才會有學習的動機。但在現在教會"友善"的環境裏,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已的問題或該加強的地方在哪裏。會走音的人你不告訴他,他永遠不知道自己會走音;聲音又粗又硬的人,不想辦法讓他知道音樂不只是拍子和音準而已,他也永遠只會成為音樂性的殺手。但是光知道是不夠的,還是要有針對這些問題的訓練,否則問題永遠不會解決。

滙集個人的需求後,才能有效的整合訓練資源,做一個最有效率的分配, 知道該如何安排分配訓練課程。另一方面,訓練的"個人化"也是很重要的, 特別是聲音的訓練,也應該多思考什麼樣的資源運用方式是可行的,而且確實能讓每個人成長的。

當然,不管是準則的制定,班員的能力檢定,或是個人化的訓練所需的資源,在一般的狀況下恐非單一教會或合唱團承受的起的。是以,跨詩班的整合機制,也是必需的。整合機制裏面,可能包括網路平台,專業老師, 專職的音樂/聲音訓練顧問,示範團隊,互助小組,義工.....等等。在過去的檢視機制只靠指揮一人在練唱時的口頭告誡,而且為了不得罪人,通常也不會特別指出是誰有問題。指揮更不大可能有額外時間為團員個別指導。 一旦準則及檢視的機制制度化後,配合網路平台的整合,以及訓練顧問為每個人尋找適合的訓練資源並檢視其成長進程,加上互助小組的彼此幫補提攜,相信可以解決這些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

以上為我目前心中對成長導向機制大致的輪廓,下篇則試著提出一些可能的具體實施態樣。(好像在寫專利哈哈!!)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歌唱新思路04-任務導向思維下夾縫求生的學習成長空間



歸納而言,我覺得問題的徵結就在於詩班的服事和一切的思維均是任務導向的,而非成長導向的。這種情況原本是無可厚非的,本來成立詩班就是為了獻詩,開音樂會以達到崇拜或佈道的目的,而有限的時間和其他資源, 當然必須優先用在這上面。問題是,許多好的音樂作品,若沒有一定的底子和訓練是不可能唱的好的。但是目前的情況,卻是大多數的詩班班員都是和我類似,只能從練唱時指揮老師們遇到問題時的講解或糾正,"順便"學一下。即使偶而會有訓練講座,也往往是"專題"式的,很少有完整的,系列化的,自淺到深的,針對個人需求的學習機會。長久下來,當然詩班班員會在應具備的能力或觀念上有些"缺角",而這些"缺角",其實反過來大大的影響了詩班要完成任務的效率。請回想一下,我們大部分的詩班練習經驗裏,在處理音準,拍子等基本問題,和真正在做音樂處理所佔時間的比例各佔多少呢?

另外一個大問題,是關於聲音的訓練。聲樂訓練是一項極高度專業,卻又非常容易被忽視的環節。試想一個聲樂主修的學生受專門老師一對一的訓練,拼命的磨了四年,還不見得能學的通透,更何況是一般的詩班班員, 若本身有一些發聲的問題,又怎麼可能透過一點點的發聲訓練,或是老師聽到問題後的三言兩語,就有辦法改善的呢?所以問題通常是繼續存在著, 更不幸的是為了求合唱聲音的和諧性,我們必須在許多有問題的聲音中打混仗,結果是我們也一直無法用正確的方式來用我們自己的聲音了。而問題的根源,也在於聲音訓練的成長導向機制的缺乏。

還有,在任務導向的思維下,訓練團員的動機是為了任務的達成,而不是團員的成長,也就是說,效果達到,任務達成了就好,團員有沒有學到東西,不是那麼重要。有位朋友曾提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如果目的地是一個高台,仙人指揮會說:飛上來啊,來,相信我,飛行很容易的....另外一種鐵血指揮,則是意志堅定的在山腳下拿棍棒不斷的揮舞:上去,上去!管你用什麼方法,就是給我上去....團員們在一陣混亂中千辛萬苦的上去了, 卻還是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當然這兩種是最極端的典型,相信絶大多數的指揮老師還是會盡最大努力兼顧團員的成長,是的,"兼顧"

不,我不是要否定任務導向這件事情,它在實質上絶對有存在的必要,我只是想提醒大家,既然絶大多數的詩班或合唱團的成員都不是音樂科班出身,那麼,光向神求好手的加入是不夠的,必需要加入具體而按步就班的行動。 一個"成長導向"的機制是必需的,是該被正視的,是該與"任務導向"分流,而積極的整合資源,"特地"去做的。
下一篇我會試著對"成長導向"機制提出一些想法。這些想法或許仍不十分完備,寫下來是想幫助自己和大家就這個問題做更深入的思考。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歌唱新思路03-詩班訓練的侷限性


我所遇到過的指揮或老師們,絶大多數都是盡心盡力的在將音樂的美好一點一滴的教給詩班班員的,但是真的在客觀主觀的環境中,也有太多的限制加諸於詩班的訓練上。茲列舉幾個比較常有的通例如下:

1.
詩班班員的訓練時數不足

不管是教會或合唱團形式的詩班,基本上都是以"任務導向"的方式在運作, 也就是說,是先決定獻詩或佈道會/音樂會的曲目,再想辦法讓詩班班員"能夠"唱出這些曲目。在進度的壓力下,除了將曲子練熟之外,己經不會有太多的時間為班員做其他的基礎訓練。如果要加練,通常會哀鴻遍野,偶而開一些訓練課程或研習會,也是杯水車薪,很難按步就班的讓班員經歷完整的養成過程,而具備應有的音樂及歌唱基礎。結果呢?馬步蹲不好,翻筋斗當然會頻跌倒。一首曲子唱下來,常常令人汗流浹背,只要不出大錯,就要額手稱慶了....

2.
詩班班員的程度參差不齊

一般的教會詩班,若有弟兄姐妹願意來參加就要感謝主了,而跨教會的詩班或合唱團,人數通常需要比較多。但在現有的環境下,能唱的人本來就少,在音樂及歌唱基礎方面也很難要求每個人都有夠格的水準,所以如何決定曲目及訓練的方式真的是一大學問。結果往往是,已經很寶貴的練唱時間,卻大多數必需花在解決那些跟不上進度的人的熟譜或因其他某些基礎能力不足導致的問題。

3.
詩班班員人數不足或聲部不齊,不平衡

這個問題其實是和前二個問題是環環相扣的。在速食主義盛行的當下,願意來唱傳統詩班這種必需按步就班,花很多時間來練習的人已經不多,而在人員不齊的狀況下,常常發生一種情況就是班員往往不能按自己的聲音特質被分部,而是必需去支援較弱的一部,這在使用聲音的技術尚不熟練的情況下,對班員的聲音發展甚至是喉嚨的健康非常容易帶來不利的影響。另一種情況是聲部的不平衡時,較強大的聲部就必需要非常刻意的收著自己的聲音來唱,其實也是會妨礙個人聲音的發展。

其他還有很多,但是和我接下來想討論的主題比較沒有直接相關,所以暫且先不表。下一篇我會將以上的問題歸納後,嘗試提出一個解決的方向。